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历14年血与火的抗争,进行了惨烈悲壮的无畏坚守,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人类和平同侵略者进行了殊死决战。14年浴血抗战,留下一张张浴火而生的影像,也凝固下一段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这些影像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瞬间,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新华社摄影部新媒体室从经典抗战影像出发,推出融媒体报道栏目《抗战影像记忆》,深入挖掘抗日战争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感动人物、震撼瞬间和细节,用融合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国军民为抗战所作的牺牲和努力,向照片中的人物、故事和瞬间致敬,向照片背后的拍摄者致敬,向战士们致敬,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
《抗战影像记忆》自今年3月24日正式开栏,截至8月6日,共播发29篇融合稿件,累计阅读量过亿,多篇稿件被全网轮播,被央视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平台转载,登上百度等网站的热搜榜。
展开剩余86%如何利用资料照片讲好历史故事,如何让档案走出资料室,成为“叫好叫座”的新闻产品,一直是新闻摄影工作者不断探寻的课题。新华社采编团队在此次报道中独辟蹊径,采用了“影像叙事+时代共振+融合创新”的制作思路:影像是载体,赋予历史直观性与真实性;时代节点是桥梁,连接历史记忆与当代受众;融合手段是工具,打破圈层实现广泛传播。
一、报道立意点:
呈现抗战经典影像,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
《抗战影像记忆》栏目系列稿件既统揽全年报道主基调,又注重每篇报道的独特性:在雄安新区设立8周年之际推出《寻找雁翎队》稿件,以雄安新区主干道“雁翎大道”起笔展开;在五四青年节播发《“刚毅坚卓”写青春》,讲述了西南联大学子在战火中读书报国的励志故事;在上半年新兵陆续奔赴军营时推出《战士的背影》稿件,回顾了80多年前一批批爱国青年参军入伍、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感人故事;于清明节前后播发《狼牙山五壮士》《英雄无觅六十年》《八百壮士与298封遗书》,重述经典故事,追思用生命和鲜血谱写气吞山河壮丽诗篇的烈士们。系列稿件在重要节点形成传播强音,实现了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交融共振。
二、现实着眼点:
咬合历史节点,紧追时事热点
《抗战影像记忆》栏目系列稿件既统揽全年报道主基调,又注重每篇报道的独特性:在雄安新区设立8周年之际推出《寻找雁翎队》稿件,以雄安新区主干道“雁翎大道”起笔展开;在五四青年节播发《“刚毅坚卓”写青春》,讲述了西南联大学子在战火中读书报国的励志故事;在上半年新兵陆续奔赴军营时推出《战士的背影》稿件,回顾了80多年前一批批爱国青年参军入伍、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感人故事;于清明节前后播发《狼牙山五壮士》《英雄无觅六十年》《八百壮士与298封遗书》,重述经典故事,追思用生命和鲜血谱写气吞山河壮丽诗篇的烈士们。系列稿件在重要节点形成传播强音,实现了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交融共振。
三、传播破局点:
以国际视野解读中国抗战,向世界展现东方主战场的巨大贡献
《这些影像,让世界看见新四军抗战实况》以美国记者史沫特莱1939年在《生活》杂志上发表的报道《中国敌后战场的游击部队》为切入点,全面呈现了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新四军面貌,是西方了解中国共产党抗战的重要窗口。《血火铸友谊:那段不该被遗忘的营救》一稿中,记者深入采访杜立特行动亲历者后人和专家学者,独家回访构建了“历史现场—当代记忆”的双重叙事,用文字和影像重新讲述这场跨越国别的伟大营救、这段“血与火铸造”的友谊。影像专题具备全球视角,将中国战场纳入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体系,彰显中国抗战的世界性意义。
四、制作创意点:
既有历史深度,又有融合报道特色
采编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让老照片“活”起来,如何让严肃主题破圈传播。《抗战影像记忆》栏目系列稿件每篇配文800字左右,用清新表达讲述厚重故事,图文并茂,文图交融,并在一些稿件中专门制作了视频,更直观地讲述了抗战影像背后的故事。在稿件《寻找雁翎队》中,编辑团队专门对《雁翎队》作者——摄影家石少华的孙子石为进行了视频访谈,通过他的讲述,再现铁血年代照片背后的故事。稿件《生死大救援》通过92岁亲历者官冬香的口述视频,结合杜立特行动14号机组领航员之子托马斯·马西亚的寻访,还原了江西上饶村民冒死营救美军副机长的细节,凸显中美两国在战火中结下的特殊情谊。
□ 《抗战影像记忆|年画背后的秘密》版面截图
此外,盘活新华社既有影像资料,丰富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是这一系列稿件的重要出发点。在“抗战影像记忆”系列报道的诸多特色中,容易被忽视却极具战略意义的一点,是通过系统性挖掘和整理抗战影像资料,让沉睡的历史档案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这种“新闻生产即档案建设”的创新实践,也为主流媒体如何盘活历史资源提供了示范。
在策划和采访过程中,始终有一种使命感鞭策着采编团队勇毅前行——将更多抗战影像以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的形式永久地留存在新华社影像库当中,成为民族永恒的记忆。
采编团队走访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中美联手抗日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四川建川博物馆、赵尚志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一批纪念馆、博物馆。在采访之余,通联征集到了30多张珍贵的抗战历史影像,不少照片都是首次面向公众发布,均在中国照片档案馆进行了资料留存,补充了诸多历史影像的空缺。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视觉文献,既为中国照片档案馆注入新的学术价值,更为后世留存了不可替代的红色基因库。
每一声快门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帧影像都是精神的丰碑。作为年轻的新华社人,制作此系列稿件更像一次学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经典抗战影像的认识,更让我们对镜头前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镜头后坚守阵地的摄影家有了更深切的敬畏。阅读、理解、对话……追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作者单位:新华社摄影部)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9期配资网上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尚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